AI開店一年“火出”10萬家,真香還是真難? | |
發布時間:2024-08-26 11:43:09 | 瀏覽次數: | |
賽博朋克的世界里,小朋友可以用智能學習機伴學,女生在美甲店可以用AI設計、試戴新款式,機器人按摩師在幫助消費者緩解疲憊,拍好看的照片線上就可以完成......這些看起來科幻的場景,如今已逐漸成為現實。
2024年3月大眾點評全國(內地)約有3300余萬店鋪。大模型應用元年,這些線下店也開始引入AI。
不用教培老師,一臺機器教會學生數理化難題;不用按摩技師,一臺設備一天服務幾十個顧客。在美團小紅書上搜索AI開店,都是數十萬關鍵詞,現實中,各種AI開店預計已經達到10萬家店鋪。
在AI開店的宣傳中,你只需投入30-50萬元,就能獲得一家年流水百萬的店鋪。然而,在這些充滿誘惑的AI店鋪背后,是一個充滿套路與挑戰的復雜世界。
一方面,有人憑借AIGC文創機的新鮮魅力,成功吸引了日流量上萬,日客單量突破500+的業績,展現了AI技術在商業應用中的巨大潛力;另一方面,也不乏投資者懷揣百萬資金,滿懷希望地加盟AI店鋪,最終卻不幸淪為廠商營銷策略下的“韭菜”。
那些勇于嘗試、敢于創新的店主們,推出AI美甲、AI攝影等新穎服務,雖然在概念上引領潮流,但在實際商業化過程中卻遭遇了不小的挑戰,陷入了市場接受度低、盈利模式不清晰的窘境。
在這樣一個充滿變數的環境中,店主們如何平衡高昂的初始投資和長期收益?消費者對這些AI服務的接受程度如何?商業化又將何去何從?AI鯨選社走訪了眾多AI店鋪,一些現實情況值得大家深思。
2023年,AI自習室悄然興起,短視頻平臺上也有諸多推廣加盟廣告。
松鼠AI某區域總代興致勃勃地向AI鯨選社介紹,他在K12領域轉型成功的案例,“我們從去年十一月到現在(八月初),賣了104臺機器,8個月賺回了和投入相同的利潤,現在正在擴建第二家分店”。
2021年9月,雙減政策落地,新東方等教培公司面臨轉型危機,全國各地的自習室也在尋找新的生機。2023年“大模型元年”,讓AI在教培行業開始落地。作為AI的信徒之一,老孟(化名)堅信教培能借AI重生。
大模型智能系統+移動電子設備+督學老師,一家概念版“AI智能自習室”就成功建成了,這也正是松鼠AI為K12轉型陣痛中的教培機構們“描摹”的機會。“我當時怎么算怎么覺得這是個賺錢的生意,我就直接拿了區域總代理,投了大概100萬左右吧(加上裝修)”,老孟說。
豪擲千金的老孟,在松鼠AI這場商業冒險中可謂是春風得意。他自豪地盤點著自己的戰果。“8個月100臺,金牌代理的單利潤在30%幾,我拿的總代單利會更高一些,一年差不多能賣150臺左右,一臺機子售價10000,這樣一年至少45萬利潤了;有的買了機子的孩子也租自習室,一個月600,按一半孩子租一年自習室,這又50多萬了,加起來年利潤沒百萬也有八十了。”老孟夸夸其談項目的賺錢能力,希望大家成為他的代理。
圖源:松鼠AI大眾點評筆記
孟輝煌的業績背后,是層層分銷商們的艱難處境。 總部離職員工益達(化名)從年初到八月,只售出了不到40臺,模式難以為繼,無奈之下只能兼做其他項目回款; 與老孟同省份不同區域分銷商小苗(化名)投資20萬做松鼠AI自習室,宣傳了一年,情況也還是不太樂觀。
“項目是好項目,就是我經營的有問題”,兩名分銷商都不約而同地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。
無論在分銷商的收益方面,還是在對C端的承諾上面,AI自習室都處于“理想”狀態。小紅書上面關于“AI智能自習室”的信息,不少人吐槽AI自習室是“賣機器”的騙局,更有創作者直接指出“培訓(賣機器的時候)讓都往大了說。
AI智習室的總代理最后往往也變成了公司總部的“提線木偶”。據玉林(化名)描述,總代理每個月要使勁賣產品,完成一定的KPI,達不到業績要求的話,總代的資格隨時就會被取消。
然而,市場需求與總部高KPI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——家長們購買一臺機器后,短期內很難產生二次購買的需求。
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頭銜,總代理們不得不在每個銷售周期咬牙投入高達百萬的資金,大量進貨,再靠銷售勉強維持業績。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消耗著總代理們的財力,更使其陷入了身心俱疲的困境。
AI教育科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小問題。一方面,AI自習室的受歡迎程度不一,往往難以全盤復制,不同區域、不同背景的分銷商在推廣過程中面臨著各自獨特的挑戰和困難。
另一方面,教育科技公司在追求快速增長的同時,也容易忽視市場的真實需求和經銷商們的長期利益,商業化急功近利。
而作為營銷的噱頭,學習機的實際效果卻常顯不足。
據相關人士介紹,智能學習機往往題庫太大,有很多冗雜的題目,學生需反復練習,這無疑是對時間的低效利用。并且,智能學習機的系統稍顯僵化,強調線性學習路徑,即當前章節未能達標便無法解鎖后續內容,這種限制削弱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靈活性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學生可能因此陷入無休止的題海戰術中,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思維能力和解題策略的培養。
K12空出的千億市場,AI智習室如果一心消費AI的流量,只求增長,不見真實效用,也難以真正走進C端消費者。
AI美甲店也是一種AI線下店的創新試探。
美甲作為一種越來越流行的裝飾品,本就承載著女孩兒們的幻想,而當美甲結合上天馬行空的AI幻想,似乎更能引起女孩子們的駐足。
工作日下午六點,坐落在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的某品牌AI美甲店,30分鐘來來往往了4對客人,粗略估算,一天可超百人。店員稱其七夕更是盛況,“全天幾乎每分鐘都有客流涌入,有時候好幾波客人一起來”,估算單日進店客流達千人。
店內蜿蜒延伸的展臺上面展示著一副副甲片,精致又華麗,標價在99-849不等。
試戴時發現店內有可以線上AR試戴的小程序,掃一掃就可以試戴心儀的美甲款式,這個設計給足了消費者充分的互動體驗。另外,筆者發現,AR試戴小程序后出了店,回到家仍然可以使用線上服務。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看到店鋪的上新(設想),下單自己心儀的穿戴甲。
但打開小程序,卻沒有找到筆者想嘗試的款式,一些線上展示的款式在店里也沒有看到。店員對此的解釋是,試戴小程序還沒有完全更新好,一些線下的款式可以直接在店里試戴和購買。
隨手可以直接試戴在手上的甲片比掃一掃加載AR要更方便,且效果更明顯;在線上試戴看來,AR技術提升空間還很大,試戴只能看出基本效果,與店內實物還是有一定差距,而且在家試完的款式不能直接下單,依舊要去線下買一趟。
線上線下相結合拉高用戶體驗,全面覆蓋需求是個很好的思路,但現在看來這家AI美甲店好像并沒有體系化地利用起線上渠道,其公司很多經營思路明顯還在摸索。
“實物甲片是設計師款,主要還是設計師思路設計的,AI只是起到一些輔助作用”,店主說。與義烏AI美甲走量販的思路不同,主打設計師款、走高端設計思路的這家AI美甲店,似乎并沒有做多少讓AI做提速走量工作的打算。
現在有通過AI機器直接生成美甲的方案,顯示屏上的圖片直接可以復刻到指甲蓋上。類似的,市面上90%的AI美甲,都是用AI賦能美甲設計,通過技術提速走量。
而三里屯這家美甲店的確是少見的,主打AI美甲的線下店。但它并沒有過多的采用AI技術設計甲片走新上量,而是主賣高端的設計師款,這種銷售思路似乎有些對沖,能否被消費者接受仍需市場的檢驗。
參考奢侈品牌打法,愛馬仕開通線上購買平臺之際,留了一手給實體店鋪,即消費者無法在線上找到愛馬仕的全線產品,賦予品牌線下店特殊價值。這種策略既維護了品牌的稀缺性,又滿足了消費者對線上購物的需求。
目前三里屯這家AI美甲品牌開了兩家店,店長強調背后是科技而非商業藝術公司。似乎想將AI變成后期主打特色,但目前看線上和線下沒有聯動,也沒有像愛馬仕一樣嚴格區分。
如何巧妙地在二者之間編織一張既保持神秘感又不失便捷性的網,Nailio AI還在嘗試,AI美甲店在落地尚還有一段距離。
早在2020年機器人按摩師就橫空出世,在“AI應用元年”的當下,悄悄走進了許多線下門店。
“19萬,我們從網易買的這臺專業的按摩機器人,挺多功能的AI產品。”一位店主講述自己的這套設備。
數據來源:北京雙井某品牌加盟店
在這個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時代,培養一名專業的按摩師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尤其是一家業務成熟的按摩店,培養出來一名成熟的技師至少需要2個月。還要面臨著技能水平參差不齊、服務品質難以保證的難題。
機器人按摩師的出現,無疑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。這種人機結合的模式,也正在成為各家按摩店的新寵。
這家AI按摩店的服務流程是這樣,機器按摩師先是在顧客背上,描繪出身體輪廓,機械臂便能利用AI技術識別穴位和按摩點位,結合專業按摩師設計的按摩路線,同時機器臂發出磁熱能量,為疼痛的顧客按摩。
機器人懂推拿,引起不少消費者好奇。據觀察,店內一天至少有10余位客人來進行機器人按摩項目。但壞消息是,機器人按摩銷量并不樂觀,相似地段的人工按摩銷量遠遠高于主打機器人按摩的門店。
技術的進步并非意味著人工服務將被完全取代。正如按摩師小余(化名)所言:“有病癥的患者型消費者,更喜歡機器人按摩,機器人按摩師科學、精準、穩定;而對于那些只想緩解疲憊、享受放松的消費者來說,手來按還是更舒服的。”這種差異化的服務需求,使得兩者能夠在市場上共存。
然而,從商業角度來看,AI按摩店仍面臨諸多挑戰。
以北京某商場的機器人按摩店為例,店內共有四個房間,兩間用來機器人按摩,兩間人工用,機器人按摩項目人均費用在300元/次,有1999/10次和3999/10次兩檔。按照機器人按摩師使用一年費用來計算,一家日均服務消費者數在10位左右的店鋪來說,一年凈利潤也不過10萬余,投資回報周期較長。
但從宏觀市場來看,按摩行業的前景還是很廣闊的。據中國保健按摩協會的數據,2022年中國中醫保健按摩市場規模達到了1.2萬億元,且呈持續增長態勢,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.5萬億元,有59%的當代職場白領選擇按摩來放松。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,機器人按摩師作為新興力量,具有一定發展潛力。
萬億級的理療按摩市場,留給機器人的份額仍有待開發。在這個過程中,如何在提升人機器服務質量與商業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點,成為這場革命的關鍵點。而最終結果則需立足消費者需求,由市場來決定。
AI領域落地最快的,就是AI攝影。
小文(化名)在團購平臺上面購買了一家AI影像店鋪的證件照團購。這家店鋪以AI拍攝技術為賣點,承諾能在幾分鐘內,完成證件照拍攝。小文想著,也是一種創新體驗,于是下了單。
然而,當她按照導航來到第一家所謂的“店鋪地址”時,眼前的景象卻讓她有些摸不著頭腦——明明是店鋪上面的地址,推開門卻進了“董事長辦公室”。這里沒有絲毫攝影店鋪的痕跡,更別提什么AI影像店了。她通過團購聯系到店家,店家卻以團隊出門外為由,推薦小文先加下聯系方式,可以線上制作照片,更方便快捷。
小文雖心有疑惑,但轉念一想,來都來了,就去另一家店看看吧。但小文一下午尋找了兩家店鋪,卻發現都是如此說辭。恍然大悟間,小文意識到這家AI攝影店有可能根本沒有實體店鋪。
然而,“3家AI攝影,12家幽靈店,因為其他的是分店”,已成為AI攝影行業的共識。筆者關注到北京一家專門做AI影像的店家,其“擴張”速度之快令人咋舌,僅幾日之隔,線上便又開了兩家,單數暴漲250余單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家店鋪第一條用戶評價是在6月28日,說明此前近兩月的生意一直不溫不火。
左圖:截至發稿團購平臺數據,右:兩天前數據
然而,當深入這“繁榮”背后的經濟邏輯,卻不難發現另一番景象。在美團平臺開一家攝影店,保證金至少要6800。團購平臺不支持虛擬店鋪入駐,若選擇走捷徑,通過某平臺的“幽靈 店”代開服務,僅需要300就可開一家。
AI攝影店如何運營?匠韻CEO修云鵬告訴AI鯨選社,攝影店一般都是自己去用Comfyui,然后生成AI圖片,然后再P圖調整,相比傳統實景拍攝成本很低。
但即便如此,當一家店鋪嘗試鋪展至四家規模時,除去人工、水電、房租等支出,總成本已悄然逼近8000元。
但該店主打的89元雙底色證件照團購套餐,雖價格比傳統攝影店親民,卻未能激發市場的熱烈反響,平臺上年銷量僅徘徊在50+,陷入了虧損的泥潭。
據店家提供的效果圖,付費后的AI證件照與市面上免費AI平臺生成的,差距不大。而且AI制作的證件照只能達到與本人90%的相似度,更不能通過正規的證件照審核。
事實上,現階段的AI攝影往往以體驗為價值標號,在種草平臺上可以見到許多AI寫真體驗的推文,評論區用戶對其喜聞樂見。但體驗派的弊端就是,用戶往往付費意愿不大,并且很少會再次買單,造成AI攝影“一波流”的現象。
圖源:新紅數據
做攝影的同行店主也表示,最近也在嘗試AI,感覺純AI攝影的征途,挑戰重重。一方面,因為網絡上的免費app太多太卷了,目前來說項目投入高,回報低,不太適合投入。
另一方面,消費者對于AI攝影的接納程度,尚未達到預期的熱度。無論是證件照還是寫真集,顧客們對于AI技術的信任與依賴,似乎還停留在一個較為保守的階段。店長說,店內精心策劃的“299元9張AI定制寫真”項目,未能點燃市場熱情,問津者寥寥,店內的AI項目暫時也只能當作體驗項目,贈送給下單的老顧客。
現在看來,似乎現階段的AI線下落地是一個又一個美麗又脆弱的泡泡,應用之路長路漫漫。
消除流量魔法,抓住用戶的本質需求,探索一個可落地的應用場景,也許才是AI線下落地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|
|
|
|
上一篇:北上廣深,誰能造出低空經濟的「比亞迪」? 下一篇:地方國資收編了這些知名公司 |